停火后,泰军开始移交柬埔寨士兵遗体,柬埔寨有些尴尬,因为手中一具泰军尸体都没有。 根据协议,双方军队从当天24时起停止一切敌对行动,并开始在泰国四色菊府的崇萨昂边境点进行士兵遗体移交。然而原本预期的对等交换,最终却演变成泰国单方面的“单向输出”——柬埔寨方面尴尬地发现,自己手中竟然没有一具泰军士兵的尸体可供归还。 这场移交仪式的失衡背后,是战场态势的真实写照。尽管柬埔寨在冲突中宣称给泰军造成了“不小的伤亡”,泰国军方也承认有8名士兵阵亡、103人受伤,但实际战场控制权始终掌握在泰国手中。 从7月24日冲突爆发以来,泰国凭借F-16战斗机、火箭炮等重型装备的优势,迅速压制了柬埔寨军队的攻势。尤其是在469高地等关键据点的争夺中,泰国军队依托地形和火力优势,不仅击退了柬军的多次突击,还逐步扩大了控制范围。这种战场主动权的差异,直接导致柬埔寨士兵在战斗中难以接近泰军遗体,更遑论将其完整缴获并带回后方。 更深层的矛盾则埋藏在两国数十年的领土争端中。自1962年国际法院将柏威夏寺判给柬埔寨后,围绕寺周边区域的主权争议始终是泰柬关系的定时炸弹。 此次冲突的导火索,正是泰国士兵在争议地区触雷受伤事件。长期以来,泰国倾向于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争端,而柬埔寨则希望引入国际仲裁,这种立场分歧使得边境局势一触即发。 当7月24日双方在达莫恩通寺附近爆发交火时,泰国迅速调集优势兵力,不仅在空中和地面形成压制,还通过关闭边境口岸、增派军队等措施强化威慑。这种军事上的绝对优势,让柬埔寨在冲突中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状态,根本无力组织有效的战场回收行动。 更值得玩味的是,泰国在移交遗体时展现出的“大度”背后,似乎暗含某种政治博弈。尽管泰国军方在冲突中实际伤亡人数更高(根据后续统计,泰方总死亡人数达23人,其中军人9人),但他们却主动承担了遗体移交的“主角”角色。 这种姿态既可以塑造“负责任大国”的形象,又能通过公开伤亡数据凸显柬埔寨的“战果不实”。反观柬埔寨,由于未能缴获泰军尸体,不仅在仪式上陷入被动,还可能在后续的边境谈判中失去筹码。 毕竟在国际舆论场中,掌握遗体往往意味着掌握话语权——泰国可以借此强调自身对战场的控制,而柬埔寨却无法提供对等证据,难免给人“夸大战果”的印象。 这场遗体移交的失衡,也暴露了柬埔寨军队在现代化战争中的短板。与泰国拥有36万现役部队、400多辆主战坦克的规模相比,柬埔寨军队仅有12万人,装备以轻型武器为主,后勤补给能力薄弱。 在7月25日的战斗中,柬埔寨虽然短暂占领469高地,但很快被泰国的空袭和炮火压制,前线部队甚至面临弹药短缺的困境。这种实力差距使得柬埔寨在冲突中更倾向于“打了就跑”的游击战术,而非固守阵地进行遗体回收。 而泰国凭借先进的无人机侦察和快速反应能力,能够及时清理战场,将己方士兵遗体抢运回国,进一步压缩了柬埔寨的机会空间。 停火协议签署后,双方虽同意恢复外交对话,并计划在8月4日举行联合边境委员会会议,但深层次矛盾远未解决。泰国坚持通过双边机制解决争端,而柬埔寨则继续推动将争议地区提交国际法院裁决。 这种立场对立,加上民间因冲突激化的敌对情绪,使得未来的边境局势仍充满变数。对于柬埔寨而言,此次遗体移交的尴尬不仅是军事失利的缩影,更是其在地区博弈中弱势地位的写照——当泰国可以凭借实力压制对手时,柬埔寨能做的或许只有在外交场合反复强调“主权不容侵犯”,却难以在实际层面改变现状。 这场冲突的另一个注脚,是大国博弈的微妙影响。中美两国虽未直接参与停火谈判,但作为观察员列席会议的姿态,仍凸显了其在东南亚事务中的存在感。美国此前以关税威胁施压两国停火,而中国则通过外交渠道持续劝和促谈。 这种外部干预虽然促成了暂时的和平,却未能触及领土争议的核心。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的,若双方不能在边界划定和军事互信上取得突破,类似的冲突很可能再次爆发,而届时遗体移交的尴尬或许会以更复杂的形式重演。